源远流长焦六村
源远流长焦六村
傅乃璋
岐山县焦六村是距周原遗址京当凤雏周城较近的一个自然村落,隶属青化镇,村南边的良田村和北边的徐上村是焦六村下辖的两个自然村落。据史书记载:焦六(留) 村,武王封神农六子于斯,取焦为氐。而《左传》则有“十战,龟焦而来,为烧龟占卜之旧地”的记载。还有一说,焦六由“郊绿”当地人读“六”) 而来,是郊媒踏青,提亲说媒的日子,被后人传为官禖所在地,村南边的良田自然村,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教稼地,当地人也叫“梁前村”或“杨前村”。
焦六村的来源民间也有传说,相传在灶巴窑(今青化镇孙家村安邑村民组) 以西一公里处,住着一位有身份的人,姓焦名六(在兄弟中排行第六),此人年轻时在山西晋城做生意发家,但他身伟心善,粗知风水,深受当地百姓爱戴,十里八乡民众常去问安、朝拜、敬仰,路人遂问:“你们去哪里?”答复:“去焦六呀……”焦六村因此得名。焦六村历史源远流长,这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民间人文轶事,一些村落古迹至今保存完好……
挖土筑墙 防贼御匪
西周时期,焦六村是比较富裕的一个自然村落,土地肥沃,湖泊荡漾,曾出土大量古代贝壳,百姓生活富有。元、明、清时期,村里有几户大户人家为防止贼匪烧抢,保护全村人民不受侵犯,倾地千亩,牲畜百头,发动百姓踏建城墙。据记载,当时城墙为黄土夯筑,依靠人工挖移土方,就地取土。
焦六村城墙长约三百丈,顶面宽不足一丈,高两丈有余,开设东城门、西城门,十分壮观。当时,经济富裕的傅姓“四大家”“八小家”还建了两层的高楼子,高两丈,和“炮楼”相似,夜晚供家人安全居住。而今村里遗存的“7”字型城壕,就是当年修建城墙时开挖取土的遗迹……
1947年3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胡宗南残部,焦六村百姓进城防御,家家户户关紧大门。国民党部队进村后烧杀掠夺,砸门破窗,抢走28头牲口,近百只鸡。解放军围剿国民党部队,激战中击毙一名国民党将军,国民党部队就强行抬走村里一位老人的寿棺,将死者埋在老人家门口的土堆里,第二天又搬运到其他地方。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兽行,焦六村百姓奋力反抗,村里人称国民党部队为“贼吃鸡”“白眼狼”。
解放军在焦六村停留一天一夜,到村里后,挨户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,见到老人称大伯、大妈,同龄人称大哥、大嫂,看到亲如一家的解放军战士,村民把自家的锅盆碗筷拿给解放军用,战士们把饭做好后,亲手端给老百姓。
据老辈人回忆,解放军到村里后,派两个侦察兵化装成道人,手提墨汁罐,在村民墙壁和庙宇墙壁上刷写宣传标语,村南庄一农户门上就写着“二十年间练兵强,一心要把介石亡,众说世事定太平,十万江山毛泽东。”侦察兵一边刷写宣传标语,一边勘察作战地形,在焦六村西垚崖背上绘制作战地图。当时,在追歼胡宗南残部时,我军一指挥官在村西城门口不幸牺牲,焦六村百姓将军官尸体用芦苇席卷住,埋在村西枸树欮(地名)。几天后,百姓和解放军战士将英雄遗体用白布掩裹,用一匹红马运送到祝家庄镇肖家坡安葬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将军官灵骨安放在眉县革命烈士陵园。
民间祭祀 传承周礼
傅姓占焦六村全村人口的90%以上,传说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。明万历年间《岐山县志》载:焦六村建有永盛寺,寺院呈四合院,内有钟鼓楼,由东往西建有古戏楼、下殿、上殿等。当时,永盛寺香火极旺,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农历初一、十五来寺院叩拜,祈求安顺吉利。相传正月十三的拜祖会,就是乡亲们拜祭祖宗的小庙会。除此之外,村内还建有药王庙、三皇爷庙、三神爷庙、娘娘婆庙等寺庙。焦六村左、中、右还建有多处祖宗祠堂,殿厅祠堂墙壁绘制二十四孝图。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,焦六傅姓、周姓、李姓、张姓家族等都要端上猪头、鸡、鱼、果和五谷粮食等祭品,去祖先祠堂祭拜,一家老小按辈分拜祭老祖宗。拜祖时油灯、蜡烛通亮,锣鼓、鞭炮齐鸣,热闹非凡。祭祀老祖宗行周礼,十分讲究,首先净手,由家族长者携全家老少面对祖宗案一字排开,统一作揖、上香、吊表、奠酒,最后脱帽叩首(磕头),再作揖后退出。晚辈们以敬畏之心,感恩之情,以周公之礼,乡俗礼仪之程序至忠至诚,拜谒祭奠。焦六村民间祭祀礼仪体现了“德、诚、孝、爱、礼、恩”的文化内涵,许多百姓以“德、礼、孝、恩、勤”字起名,多数农家将“德”“孝”“勤”等字刻在门楼、照壁上,挂在中堂大厅,作为家训。至今在焦六村一些农民家里,还保留着“耕读传家”“至德为上”“礼敬为先”“百善孝为先”的牌匾。这些家训、家礼、家规影响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焦六人。可惜,永盛寺里的塑像、壁画等古迹,“文革”时期遭到破坏,几所大殿和戏楼经过修缮,改建成焦六小学。
三月古会 名闻西北
据现存碑石记载,民国初期,百姓生活贫困,民不聊生。村外几个牲畜交易员嫌贫爱富,穷人的牲畜低价买卖,富人的牲畜高价交易,百姓敢怒不敢言。有一天,村里几户农民和一交易员开玩笑说:“您若在焦六村立个古会,全村人给你立碑、唱戏。”当时,焦六村的交易员在乡亲们的鼓动下,四处协商争取,终于将农历三月三定为牲畜交易会。时任县长为了嘉奖村民立会有功,颁布命令,村里人在交易会买卖牲口不收税,还免收焦六村农业税三年。三月三古会第一年,焦六村以外的村民带着猪、牛、马、驴、羊、鸡等牲口、家禽蜂拥而来,涝池岸边、东西土壕、老城壕边等各处牲畜齐聚,鸣叫攒动,热闹非凡。木材、棺板、布匹、农具交易也十分频繁。交易会上,提亲的、遇面的、说媒的异常活跃,更多的青年男女把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三会上相亲定亲,当为人生的荣耀和吉利。据老辈讲,物交会发展到后来,不单陇县、凤翔、麟游、周至、彬县等地客商前来交易, 连甘肃平凉、天水等西北五省客商都来赶会。近些年,三月三古会又添新姿,各类服装、日用百货摊位居多,新蔬菜品种、花卉苗木应有尽有。县乡农业技术专家在大会期间举办果树嫁接管理培训班,现场传授辣椒栽培、奶牛饲养等技术,还给大家发送农业科技资料,受到群众欢迎。青化黑面皮、羊肉泡、大肉泡、荞面饸饹、油炸麻花、油糕等地方小吃随处可见,秦腔戏、大马戏、杂技和儿童游玩设施也吸引了无数小孩和戏迷。会期,焦六村家家亲朋满座,户户喜气盈门,乡亲们热情地为赶会人提供开水和生活用品,村里人忙里忙外,笑容挂颜,不亦乐乎!
业余剧团蜚声乡间
过去,焦六村民间文艺活动十分频繁,一个村就有两处古戏楼——木偶戏楼和皮影戏楼。每年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和交流会期,村里两个戏楼就十分活跃,业余演员大显身手,对台戏、影子戏、木偶戏让百姓过足了戏瘾。20世纪四五十年代,焦六村还成立了农民业余剧团。当时,村团支部、民兵连倡导筹建焦六村农民业余剧团,村团支部把团员、青年两年来开城壕和空闲地收获的四石(约500千克) 油菜捐献出来,乡亲们情趣高涨,纷纷捐款捐物,老爷爷们每人捐一条腰带,小孩子捐出压岁钱,青年媳妇把结婚时穿过的百褶彩裙和绸缎衣服也捐献出来,大姑娘剪下长辫子供须生演员做胡须,有手艺的木匠、画匠义务制作道具……新中国成立后,在全村查田定产总结大会上,业余剧团演出《杀庙》《藏舟》等折子戏,引起极大轰动,邻村纷纷邀请剧团到他们村子演出。为了排演更多的戏目,演员们加班加点,道具不够,村子原来耍社火用的头盔、袍子、铠甲、兵器等全部派上了用场,服装不足,就借、改、修,凑合着用。记得当年唱《打镇台》,七品县令王震袍子没有水袖,剧团就用两条白毛巾缝在袖口上,前后心没有“补服”,就用两方手帕缝贴上。那时候,还没有电灯,晚上舞台照明是在台口吊两个老碗,装上菜油、棉花捻子,点燃照亮,以后逐步发展为煤油罩子、草帽灯、汽灯等。焦六村业余剧团演员都是本村本土的农民,花脸演员傅廷江、傅廷干,须生演员令正玉、傅怀成、傅治岐,旦角演员傅清寿(男扮女)、丑角演员傅世明等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其中,有兄弟同台的周玉明兄弟仨,兄弟搭档的傅清寿弟兄俩,还有一家子合演《打镇台》的傅积玉爷父兄弟。业余剧团的乐队都由多才多艺的本村农民担纲,正式演出只有板胡、二胡和竹笛,比较简单,除了司鼓陈占奎是邀请的,琴师傅德鼎、李生俭用的板胡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。剧团负责人傅发田、傅德忠都是村民和演员推选的。鼎盛时期,焦六业余剧团除了排演20多个折子戏外,还排练了《新九件衣》《游龟山》《破宁国》和现代戏《血泪仇》《兄妹开荒》《小二黑结婚》等。
焦六村业余剧团白手起家,边学边演边提高,在岐山、扶风一带名气很大。有一年,青化镇举办物资交流大会,县剧团在东街演出,焦六业余剧团在西街搭台演出,两家唱“斗台”,结果观看业余剧团演戏的群众比专业剧团多得多,焦六村业余剧团台子下面人山人海,掌声、喝彩声一片……
焦六农民业余剧团以业余和义务演出为主,从不索取报酬,灯具、清油都是自己带,不给别人添麻烦,当地群众戏称焦六业余剧团是“贴赔油呀戏”,他们利用农闲或雨天排演戏时,靴子、鞋子不够,有些就光着脚出场,有人又叫“精脚呀戏”。
业余剧团名气越来越大,邀请演出的应接不暇。为了让本村群众看戏,剧团演员和村民一道,移动土方,在村关帝庙外筑起小戏台,每逢大年三十和初一,为村民义务演出,让老百姓尽情享受翻身解放后新生活的甘甜和快乐。
焦六村的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民俗礼仪、家训家风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深叶茂。受周文化的熏陶,焦六村人厚道、勤俭、智慧、开放、孝亲、耿直的个性魅力突显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支撑。如今,村上新建了村委会、卫生所、周礼文化园、孝文化广场,村秦腔自乐班、锣鼓队、妇女广场舞演出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全村硬化了村组街道,家家门口修筑了花坛,铺设了彩砖人行道,村容整洁,道路宽畅,绿树成阴,人民安居乐业,被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五星级”新农村称号。
傅乃璋,岐山县青化镇人,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,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研究会顾问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现任岐山县政协主席。
您的每一份支持 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
投稿邮箱 737450991@qq.com